close

为什么发展乡村产业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?

Aug-08-2022

农业全产业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“升级版”。乡村产业,根植于县域,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,以农民为主体,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,地域特色鲜明、创新创业活跃、业态类型丰富、利益联结紧密,是提升农业、繁荣农村、富裕农民的产业。其实质是将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,把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。

而农业全产业链正是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,将农业研发、生产、加工、储运、销售、品牌、体验、消费、服务等各个环节、各个主体链接成紧密关联、有效衔接、耦合配套、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,推动农业从抓生产向抓链条、从抓产品向抓产业、从抓环节向抓体系转变。因此,农业全产业链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物,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前提,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。

为什么发展乡村产业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?总结而言有以下三点:

一、发挥农业多种功能,提升乡村多元价值
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乡村振兴,产业兴旺是基础。当前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,根本的是汇聚更多资源要素,拓展乡村功能价值,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,壮大县域乡村富民产业,让农民有活干、有钱赚。

总的来看,乡村产业的发展,其实质就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、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、发掘农业多种功能价值的过程。特别是近年来,城乡居民渴望“望山见水忆乡愁”,对乡村优质绿色农产品、优美生态环境、优秀传统文化需求快速上升,乡村作为兼具自然、社会和经济的区域综合体特征日益突出,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和文化价值不断上升。

打造农业全产业链,就是聚集农业多种功能,提升乡村多元价值的具体体现。一是能发挥农业食品保障功能。延长产业链,提升价值链,打造供应链,让消费者吃饱、吃好、吃安全、吃健康、吃愉悦;二是能发挥农业生态涵养功能。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开发绿色生态高附加值的产品,遵循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。三是能发挥农业休闲体验功能。催生“农业+”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跨界融入现代要素和时尚元素,拓宽跨界就业、跨越增收机会。四是能发挥农业文化传承功能。让文化之美,为链条铸魂,以文化之力,为链条赋能,传承民族文化,推进产业创新。

通过打造农业全产业链,农业四大功能得以体现,从而推动农业及其相关联产业产值上升,为乡村全面振兴铸就坚实基础。

 

二、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,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

乡村产业是姓农、立农、为农、兴农的产业,最重要的特征是“联农带农”。

打造农业全产业链,就是紧紧抓住“粮头食尾、农头工尾”,以分工协作为前提、以规模经营为依托、以利益联结为纽带,将龙头企业、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农户以及育种公司、农资供应、科研团队、技术培训、生产服务和贷款担保等主体一体化打造,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,以此为载体延伸农业生产、加工、流通、服务等增值增效链条,实现循环增值、梯次增值、全链增值,让农民多环节就业增收。

通过产业链赋能,农民就业增收从狭窄的种养领域向宽广的二三产业领域持续拓展,从农业单项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持续增收拓展,开辟了农民增收“靠地、靠力”后的“第三空间”,让农民从分工优势、比较优势、融合优势中同步受益、同步提升、同步发展,农民不光“卖农金”,还能“收租金”“分红金”“挣薪金”“得财金”,摇身变成令人羡慕的“五金”农民。

 

三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,构建新发展格局

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”作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、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。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,也要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的角度入手,提高农业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。

打造农业全产业链,既是瞄准国际标准。扩优势、补短板、延链条,制定推动产业链、价值链、供应链联动发展、合理布局的路线图、施工图,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。构建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体系,建立以市场为导向、按需生产的产业链、价值链、供应链组织方式。

打造农业全产业链,也是打造核心优势。围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,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,增强核心控制力。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,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原料靠进口、加工在城市、供需有矛盾等问题,统筹布局一批产业基础安全可靠、产业链条健全完整的新项目,挖掘项目背后的创新技术、经营理念,为创制农业全产业链关键技术装备做基础,减少对外依赖。

打造农业全产业链,还是完善体制机制。通过建立公共化平台、打造上中下游体系,解决县域乡村产业价值链低的问题,提升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,从而顺应消费升级需求,保障产业发展各环节有机衔接、协同联动,对接更多市场渠道,推动农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,加速乡村产业创新发展,持续做大县域生产总值增量和总量,为新发展格局形成提供坚实的内需战略支点。(内容节选自《农业全产业链,到底如何打造?》一文)

牛票是内蒙古牛票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核心项目。牛票项目是由全国人大代表吴云波牵头,以扎鲁特旗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为首批试点,充分运用产业供应链管理理论,以牛票作为项目运行载体,打破产业界限、区域界限、企业界限,对肉牛供应中的商流、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进行全面规划,通过计划、组织、协调和控制等手段,优化资源配置方式,建立肉牛产业供应链各节点、产业协会和战略联盟之间的伙伴关系,设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,提高整个产业供应链运作效率和效益,满足客户价值并实现供应链成本最小化。

目前已形成以集团公司总部(通辽)为管理和统筹核心,内蒙古玛拉沁艾力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(合作社)示范基地,内蒙古牛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科技技术支持,内蒙古牛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市场与销售主营,首牛(北京)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为跨域产业发展资源开拓、村城联动的多维立体的组织结构体系。

作为扎根在中国“黄牛之乡”通辽的“土生土长”的牛票项目,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,与供应链管理方式助力通辽地方政府对产业加强管理,规范肉牛市场经营,带动整个肉牛产业发展,在通辽市十四五发展建设、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时期具备着代表示范性的带头作用。

牛票项目力求达到以下目的:

(一)满足牛肉产品消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, 即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和定制服务。

(二)将肉牛繁育、屠宰、加工、存储、运输、销售、附加值服务等肉牛产业供应链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,实现业务流程承接,打通供销通道,使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。实现供应链所有链主共创价值,追求供应链整体的利润最大化。肉牛产业供应链链主除了通辽市的养殖户、合作社、企业以外,还分布于其他各线城市,政府管制程度、市场竞争程度各有不同,能够长远走到一起,必须以利益相连接,以便共享资源、共降成本,共抵风险,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。

(三)通过组合手段及科技金融创新方式,打造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和授信机制,倒装金融机构,解决肉牛产业发展资金和结算问题,使活牛成为可确权资产、资产资本化。

袁帅

袁帅,会展业信息化、数字化领域专家。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、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、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融媒体专委会金丝结指导中心执行主任、新社汇与微会动平台联合创始人、牛票项目技术相关负责人,3D互联网数字官网(3D立体官网)服务理念发起人,电商直播“新农人”培育计划组织者之一,“百城千企”供应链智播基地副主任,主张推动以“IP活动+文化+科技+传媒+产业标准”立体服务的运作模式线上+线下双线闭合赋能产业。

作者:新农人袁帅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read/cv12799280 出处:bilibili

arrow_upward